琼瑶交代后事“绝不抢救”并不出人意料

乔志峰  原创 2017-03-13 14:19:34 举报

阅读数:45570

琼瑶交代后事“绝不抢救”并不出人意料





乔志峰


79岁琼瑶突发长文交代身后事:绝不抢救,一切从简。知名作家琼瑶突然公开一封写给儿子和儿媳的信,透露她近来看到一篇名为《预约自己的美好告别》的文章,有感而发想到自己的身后事,认为万一到了该离开之际,希望不会因为后辈的不舍,而让自己的躯壳被勉强留住而受折磨,也借此叮咛儿子儿媳别被被生死的迷思给困惑住。(3月13日环球时报-环球网)


琼瑶交代身后事,虽然媒体使用了“突然”一词,实际上却并不出人意料。毕竟是79岁的老人了,年近耄耋,考虑一下后事也是人之常情。以前,中国人比较含蓄,认为谈论死亡不吉利,特别是不愿意公开讨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日渐开放,越来越多的人不再讳言死亡。有人更是提前准备,通过立遗嘱等方式交代后事,用法律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意愿、维护自身的权益。这无疑是一种进步。琼瑶的公开信,或许并不完全算法律意义上的遗嘱,但其中所提到的一些期待和要求,无疑应该得到应有的尊重,也会得到应有的尊重。


“岁月如电、日月如梭”的说法很俗很没有新意,可如果跟具体事例联系起来,却还是让人不由自主感慨系之。或许在很多人不经意间,琼瑶小说、琼瑶剧已经伴随了我们这么多年,甚至影响了不止一代人,琼瑶本人也从“琼瑶阿姨”升格成了“琼瑶奶奶”。人总是会老的,都会走向大家共同的归宿,有再多不舍也无法永远留住生命。经过悠长岁月的洗礼和生活的淬炼,琼瑶老人更加豁达、更加淡然,她的公开信甚至有了几分“勘破生死”的意味。“生时愿如火花,燃烧到生命最后一刻。死时愿如雪花,飘然落地,化为尘土!”仿佛她面对的不是死亡和离去,而是含笑去向另一种宁静的生活。这份宁静的心态,值得我们欣赏和学习。


或许,有人会为琼瑶“绝不抢救”的说法感到不解。其实,这更不奇怪。琼瑶表示,无论生什么重病,她都不动大手术、不送加护病房、绝不能插鼻胃管,最后再次强调各种急救措施也不需要,只要让她没痛苦地死去就好。类似要求和做法,她并非是第一人。有的是本人的意愿,有的甚至是家人的选择。曾几何时,得知父亲身患恶性肿瘤晚期的医学博士陈作兵,没有选择为父亲放疗化疗,而是让父亲安享最后的人生,还向母亲交代,万一父亲出现昏迷或者呼吸心跳停止,不要采取积极的抢救措施,如果可能,就适当作镇静催眠让父亲安详地离开人世。他说:“我知道死亡有一万多道门,让人们各自退场离去。”


医学博士拒绝医治临终父亲,按封建老观念来衡量,或许会被斥为“不孝”,甚至可能背上“大逆不道”的骂名。其实,这样的做法恰恰体现了医学博士的专业素养和理性,对更多人更好地理解疾病和人的尊严提供了参考。有一篇题为《美国医生得了绝症,为什么会放弃治疗》的文章流传甚广。文章中说,几乎所有的医务人员在工作中都目睹过“无效治疗”。所谓的无效治疗,指的是在奄奄一息的病人身上采用一切最先进的技术,来延续其生命。病人将被切开,插上导管,连接到机器上,并被持续灌药。这些情景每天都在ICU(重症监护病房)上演这种折磨,是连在惩罚恐怖分子时都不会采取的手段。有很多医生明确表示:“答应我,如果有天我也变成这样,请你杀了我。”文章结尾时有一句发人深省的话:“假如死亡也有一种艺术形式,那它应该是:有尊严地死去。”


一直以来,在我们传统的观念里,不惜一切代价延长病人的生命——哪怕只是一秒钟,是医护人员特别是病人家属义不容辞的责任。果真如此吗?生命当然是最可宝贵的,但生命除了时间的延续,是否“有尊严”也是生命质量最重要的指标之一。不惜一切代价延长病人存活时间的过程,往往成为增加病人痛苦甚至剥夺病人尊严的过程。那些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临终抢救,真的每一次都有必要吗?台湾“卫生署长”杨志良表示,癌症末期插管、电击是“浪费生命,也浪费医疗资源”。他声称,折磨生命就是浪费生命,希望未来病人一住院就有放弃最后急救的选择权,“这不是触霉头,这是SOP(标准作业模式)。”他的一番话遭到了不少质疑,但也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尤其是有医学背景的专业人士的支持。


是否对重症病人放弃临终抢救,跟备受争议的“安乐死”有点类似。社会发展到今天,这些领域不再是禁区,应该允许讨论、允许争议,也应该允许朝着更科学更合理的方向转变。一方面,要充分尊重病人本人的意见,谁的生命谁做主;另一方面,还要从制度和立法上对相关程序进行规范,保证病人的自主选择权不受干涉。“安安静静没有痛苦地走”(即我们常说的“善终”),既是我们的愿望,也是我们每个人的权利。


祝福琼瑶能够安度晚年,最终以她所希望的方式有尊严地离去。也祝福所有的人都能拥有自主选择自己“生”与“死”的方式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