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近日,首批50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优秀实践案例”发布,海城高跷因保护措施得利成功入选。这项曾经因老艺人相继离世面临失传危险的技艺,在国家的重视下,不但再度活跃在田间地头,而且走向国际舞台,刮起了一股强劲的东北民间舞蹈风。

  【解说】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海城高跷,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这个融音乐、舞蹈、杂技、戏曲等多种形式为一体的民间艺术,好看又刺激。民间艺人脚踩两尺多高的高跷,时而翻滚腾跃、时而轻歌曼舞、时而火爆热烈、时而即兴狂野,西方人将这项艺术誉为“踩在木棍上的东方芭蕾”。

  【同期】海城高跷国家级传承人 邢传佩

  “扭、逗、浪、相”这里既有戏剧行当里的“生、旦、丑”,又借喻了杂技里的动作,比如说“孔雀开屏”,一个男生扛着三个女生;“大风车”,十个人的旋转,踩在木棍子上,那是非常不容易的。

  【解说】海城高跷,就是在木棒中部做一个支撑点,以便放脚,然后再用绳子系于腿部。高跷的高度一般在两尺左右,表演者脚踩高跷,边扭边浪。在当地无论是旧时的祭祀祈福、迎神赛会,还是今天的喜庆节日、集会庆典,都少不了高跷表演。当地曾有“喇叭一响,浑身发痒;锣鼓一敲,乐得蹦高”的说法。

  【同期】海城市民间高跷秧歌艺术团团员 亢金明

  要等个五、七、六天,十天、八天不扭的话,身体就感觉到非常发皱。完了我们团长领我们经常出去。

  【解说】在第五代传承人邢传佩、杨敏的带领下,如今的海城高跷已经有了近百名的成员,他们农忙时种田,农闲时排练演出,成了中国民间艺术的一张名片。不但参加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的演出,而且代表中国多次出访欧洲、亚洲、美洲,被誉为“踩在木棍上的东方芭蕾”。

  (记者 禹瑞斋 沈阳报道)

责任编辑:【唐伟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