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中到过北京几十次,但从未想过要去看看雍和宫,因为总觉得那就是个寺庙,而自己对寺庙向来不是那么感兴趣。前些时候写五台山游记,始知是三世章嘉活佛奉旨将雍和宫改建成了藏传佛教寺院,一下子对雍和宫产生了兴趣。这次到北京,特意安排出半天时间去雍和宫转一转。

雍和宫的前身是雍亲王府,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其第一任主人是康熙帝的第四子和硕雍亲王胤禛,也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胤禛登基后,将雍亲王府改建为行宫,称“雍和宫”。因为乾隆帝也出生在这里,因此这里被称为“龙潜福地”。清乾隆九年(1744年),雍和宫改建为藏传佛教寺院,成为清朝中后期全国规格最高的佛教寺院和清政府掌管全国藏传佛教事务的中心。

阅不尽的北京城——雍和宫(上)


雍和宫坐北朝南,中轴线主要由七进院落和五重殿堂组成。第一进是牌坊院,东、北、西三个方向各有一座建于清乾隆九年(1744年)的五彩琉璃顶木牌坊。

阅不尽的北京城——雍和宫(上)


这三座牌坊形制基本一样,只是北面的牌坊为四柱三门九楼,东、西两座牌坊则是四柱三门七楼。

阅不尽的北京城——雍和宫(上)


东牌坊两面的坊额分别为“寰海尊亲”和“群生仁寿”;西牌坊两面的坊额分别为“十地圆通”和“福地金沙”;东牌坊两面的坊额为“慈隆宝叶”和“四衢净辟”。这六处坊额均由乾隆帝亲书。

雍和宫是北京诸多景点中少有的几个不接受网络订票的景点,景点售票处也不支持微信或支付宝支付。

阅不尽的北京城——雍和宫(上)


由北牌坊向北是一段长约150米的辇道,路两侧都是树龄超过30年的银杏树。这条路是北京最著名的三条银杏大道之一,被誉为“最清幽的银杏大道”。可惜初冬季节的树叶已经凋落无几,很难找到太多的金黄。

阅不尽的北京城——雍和宫(上)


辇道北端是中间高两翼低的三座黄色琉璃瓦覆顶的歇山式门楼。

阅不尽的北京城——雍和宫(上)


中间正门门楣上悬有满、汉、藏、蒙四种文字的“昭泰门”门额。

阅不尽的北京城——雍和宫(上)


正门两侧垛墙上嵌有琉璃二龙戏珠和寿字装饰,当取“福寿双降”的吉祥之意。

阅不尽的北京城——雍和宫(上)


昭泰门里,是第二进,东西两侧分别为两层重檐歇山顶的钟楼和鼓楼。

阅不尽的北京城——雍和宫(上)


鼓楼旁有一口巨大的铜锅,据说是昔日雍和宫用来熬制腊八粥的。史载,清咸丰朝以前,每年腊八节雍和宫都要共熬粥五大锅,首锅奉祀于佛前,二锅进献于朝廷,三锅分赠王公和大喇嘛,四锅送予文武百官享用,五锅由本寺僧众分食。这五锅如有余,才会施舍给普通百姓。可见,当年要喝上一碗雍和宫的腊八粥那可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阅不尽的北京城——雍和宫(上)


钟鼓楼北,是两座八角重檐攒尖顶碑亭。东亭碑文为满文和汉文,西亭碑文为藏文和蒙文,碑文内容相同,均是雍王府改建为藏传佛教寺院的记述文字。

阅不尽的北京城——雍和宫(上)


院北是面阔五楹歇山顶的“雍和门”,明、次间为壸门,梢间为壸门式斜方格窗。一般认为,壸门的样式源自佛龛。雍和门建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原为雍王府的正门;府改寺后,作为天王殿,称“雍和门”殿。

阅不尽的北京城——雍和宫(上)


雍和门前的这对儿铜狮子铸造于乾隆年间,被认为是北京城里铸工最佳的铜狮子。

阅不尽的北京城——雍和宫(上)


雍和门檐下所悬的“雍和门”竖匾为乾隆帝御笔,由九条金龙装饰,是一块名副其实的“龙”匾。

阅不尽的北京城——雍和宫(上)


按雍和宫相关资料的说法,殿内正壁供奉的是布袋和尚,而非弥勒佛。布袋和尚为明州奉化(今浙江奉化)人,五代时期后梁高僧,传为弥勒佛的化身。

阅不尽的北京城——雍和宫(上)


主尊上方的匾额“现妙明心”和两侧的对联“法镜交光六根成慧日;牟尼真净十地起祥云”都是乾隆帝的手迹。殿内两侧照例塑有东方持国、南方增长、西方广目、北方多闻四大天王。

阅不尽的北京城——雍和宫(上)


乾隆帝御题匾额

阅不尽的北京城——雍和宫(上)


布袋和尚背后,是身披金盔金甲、手持金刚杵的护法天神韦陀。据说这韦陀怎么拿着金刚杵,是有说道的。如果是横拿,表示这座寺庙对来往僧人管吃但不管住;如果是倒提立在地上,则是既不管吃也不管住的意思。眼前的韦陀把金刚杵举在手上,是告诉那些云游的僧人:本寺家大业大,吃住全包。

阅不尽的北京城——雍和宫(上)


过雍和门,即是第三进。首先看到的是一尊高达4.3米的铜鼎。

阅不尽的北京城——雍和宫(上)


这尊铜鼎由清宫养心殿造办处铸造于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图纹精美,艺术价值极高,与北海团城的玉瓮和九龙壁,合称“北京三绝”。但说心里话,第一眼看到这尊鼎,我还以为是铁铸的。

阅不尽的北京城——雍和宫(上)


铜鼎北是一座四角重檐攒尖顶碑亭,亭内立有一通四方碑,碑体四面以满、汉、藏、蒙四种文字镌刻有乾隆帝撰写的《喇嘛说》。该碑立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其中的汉文部分为乾隆帝亲笔书写。

阅不尽的北京城——雍和宫(上)


乾隆帝在《喇嘛说》中称制定和实施“金瓶掣签”制度是“安藏辑蕃,定国家清平之基于永久”的治国方略。今天看到这段文字,让我们不得不佩服乾隆爷当年的深谋远虑。如果没有当年乾隆爷定下的“金瓶掣签”制度,我们今天与达赖集团的斗争将会更加艰难。

阅不尽的北京城——雍和宫(上)


雍和宫展室中陈列的用于“金瓶掣签”的金瓶。

阅不尽的北京城——雍和宫(上)


院内东西各有一座面阔七楹的两层硬山顶配楼,东楼为“密宗殿”,西楼为“讲经殿”。

阅不尽的北京城——雍和宫(上)


密宗殿是僧人学修密宗的场所,殿中主尊为宗喀巴大师,左为喜饶僧格,右为文殊菩萨。喜饶僧格为藏族僧人,除依宗喀巴学习佛法外,还曾拜贾曹塔巾钦巴·达玛仁钦为师研修密宗经典。贾曹塔巾钦巴·达玛仁钦是宗喀巴的第一位大弟子。

阅不尽的北京城——雍和宫(上)


讲经殿是僧人学修显宗的场所。殿中主尊还是宗喀巴,左为绿度母,右为白伞盖佛母。

阅不尽的北京城——雍和宫(上)


讲经殿的主尊还是宗喀巴,左为绿度母,右为白伞盖佛母。

阅不尽的北京城——雍和宫(上)


院北是整座寺庙的主殿“雍和宫”。雍和宫原为王府的“银安殿”,面阔七间,单檐歇山顶,殿前筑有月台,台沿围以黄、绿琉璃砖花墙。

阅不尽的北京城——雍和宫(上)


月台中的椭圆形汉白玉石座上,是一座高达1.5米的青铜“须弥山”。须弥山是印度神话中位于世界中心的神山。

阅不尽的北京城——雍和宫(上)


殿额“雍和宫”仍为满、汉、藏、蒙四种文字,仍是乾隆帝御书。

阅不尽的北京城——雍和宫(上)

查看原文;阅不尽的北京城——雍和宫(上)